
保華鎮海螺村第一書記張家相
陳江南
在保華鎮海螺村,有一頂“帽子”,如同“大山”,束縛了村里百余年,那頂帽子叫貧窮。
2016年4月,我一次來到這片土地,海螺是多民族雜居的少數民族村寨,寨子山高坡陡,水源缺乏,基礎設施落后,發展資金短缺……種種原因導致這里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。
那年,我原本準備申請退休,但接到公司安排要派我來幫扶,思前想后,開弓已沒有回頭箭,再苦再難頂著壓力也要上。
路不通、水不通、語言不通是我初到海螺村遇到的三大難題。但困難如彈簧,看你強不強,訪民情、順民意,挨家挨戶、村頭村尾、田間地頭我必須從陌生趕緊變熟悉。
駐村前三個月的時間,我走遍了海螺村的每個角落,民情日記也像走過的腳步,不知不覺積累了滿滿一摞。然而如何克服自然資源短板和發展劣勢,帶領鄉親們走向致富路?成為我面臨的頭等難題。
授人以魚,不如授人以漁。要想徹底改變海螺村落后的貧困面貌,僅靠原來“輸血式”的大水漫灌扶貧遠遠不夠,必須不斷激發出蘊藏在海螺鄉親們心中的內生動力,激勵和鞭策他們發展產業,才能實現從“輸血”到“造血”的重大轉變。
想清楚這點后,我積極向“娘家”首鋼水鋼公司爭取資金,申請經考察具有帶動效應的種植農戶,給予1-2萬補貼修大棚、建水池等完善配套設施,對種植取得一定成效需要擴大種植規模的貧困戶,又積極幫助爭取貼息貸款扶持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海螺村的變化悄無聲息又轟轟烈烈,村里的葡萄種植80余畝、羊肚菌種植20余畝、草莓種植300余畝、芫須種植50余畝……種植取得成效,產業規模也逐漸擴大。
抓好了產業,基礎設施也不能落下。經多方努力,村里耕作條件較好的壩區,噴灌、滴灌管網已鋪設到田間地頭;16個村民組全部通了水泥路,家家戶戶吃上了清潔的自來水,住房安全得到保障,海螺招牌逐漸擦亮,人居環境更大為改觀。
2018年4月,在兩年的駐村幫扶工作結束之際,經過又一番思想前后,我主動向組織申請留了下來。
那時,村里幫扶的產業很多還沒見效,發展規劃還沒完成,我還不能走。而今到了決勝脫貧攻堅關鍵時刻,也到了檢驗戰果和成效的時候,我必須得看著鄉親們都過上了好日子,才能放心離開。